看点速递 | 三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国资国企十大看点

来源:《丽莎闻道》   作者:《丽莎闻道》   时间:2024-07-23

中共中央于7月19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有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发布会介绍全会精神,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丽莎闻道》整理新闻发布会国资国企相关十大重点内容。

看点1: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贯彻六大原则

《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这六条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严格遵循、长期坚持。

看点2: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核心竞争力”强调企业内生的竞争实力,在公司治理上,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结合,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在经营机制上,深入推进分类改革,全面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全员绩效管理,全员业绩与薪酬挂钩,真正按市场机制运营、按市场规律办事。“核心功能”强调企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主要指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与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作用。国资国企服务国家战略,重要发挥三大作用:即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考核体系已经难以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引导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国资委提出了“一企一策”的考核理念,即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应紧密围绕企业的功能定位、行业特点和承担的重大任务,确保考核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考核指标应涵盖企业的财务绩效、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看点3: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把准战略方向,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改善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原创技术供给,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在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创新协同、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上下功夫,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要强化责任链条,加强协同配合。

2022年4月,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工作会议,强调“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有力支撑”。国有企业具备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实力与牵引力,在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提供新技术迭代与应用环境等方面有基础优势,是原创技术创新的有力组织带动者。国有企业对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与高层次人才的定向支持,能够促进优势资源聚集进而开展原创技术研发,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用深入合作。

担任产业链“链长”的国有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带动民营企业等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与进步。国有企业应以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为契机,集聚创新资源,吸引优质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引导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原创型科研团队,建设一批高标准、公共性中试平台及工程化平台,强化原创技术成果转化承载功能;牵头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开展知识产权挖掘与布局、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技术运营转化和产业孵化等服务,储备一批硬核型、原创型、高价值型必要专利等,成为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支撑者。

看点4: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能源、铁路等行业推动自然垄断环节同竞争性环节分离,依据竞争条件采取拆分、重组等不同方式,剥离竞争性环节业务,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应有的作用。

能源行业。在电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开经营性发用电计划,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改革输配电价监管机制,竞争性环节上网电价全部由市场决定。实现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运行,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在石油天然气方面,推动实现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

铁路行业。通过深化铁路行业改革,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整合铁路集装箱、特货、快运等专业运输企业,加强铁路行业监管能力建设。

看点5: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是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国有企业之所以能稳健前行、不断发展,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国有企业家,是国有企业的领路人,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国有企业企业家,应该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国有企业企业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驾驭市场经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弘扬企业家精神,需要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梯度培养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

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发展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通过对标世界一流企业,聚焦企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尽快补齐短板和弱项,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看点6: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决定》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看点7: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全球竞争力。要突出战略导向,强化内在、长期价值,健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主动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积极开展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看点8: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强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

超长期特别国债有四大特点:一是期限长。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和普通国债相比,它能够缓解中短期偿债压力,以时间换空间。二是连续发行。2024年后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三是发行规模大。2024年将累计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若这一额度在未来几年维持不变,很有可能超过目前市场已有的4万亿元超长期国债存量规模。四是特别国债不列入赤字。与一般国债不同,特别国债发行仅纳入当年国债余额限额管理。

“专款专用”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能够确保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国债将聚焦投向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这些领域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看点9: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营造勤劳致富环境。

看点10: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近年来我国形成了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一批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向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